前幾天我們在芝能群聊中探討一些汽車行業(yè)的話題,包括汽車產品差異化的趨勢、消費端的變化、以及汽車產業(yè)供應鏈的重構。
2025年的中國汽車產業(yè)變革來得很快,可能在2-3年以后當消費者坐進駕駛艙時,不再第一時間觸摸方向盤或感受座椅皮質,而是直接喚醒車載系統,開始使用智能駕駛系統完成自動泊車、城市領航NOA等智駕功能。
對于外觀和功能配置可能會進一步減弱需求,汽車產業(yè)競爭邏輯的根本性重構——智能駕駛技術在2025年可能讓中國的汽車消費選擇出現巨大的變化,成為定義產品價值的核心要素。
在這場變革中,供給端的成本控制與需求端的體驗趨同形成共振,推動行業(yè)從“百花齊放”的差異化競爭,轉向“強者恒強”的集約化發(fā)展。
車圈這場靜默的革命,正在重塑車企的戰(zhàn)略選擇與消費者的價值認知。
Part 1、供給端革命:成本鐵律下的產業(yè)集約化
汽車這門生意開始出現了很大的變化,在過去中國汽車市場是大部分人都能賺錢,而時間來到了2025年,中國汽車市場上不管是外資還是原來的汽車企業(yè)集團,真正能持續(xù)穩(wěn)定賺錢的企業(yè)越來越少。
簡單來說,2024年之前還有企業(yè)定制電芯,2025年之后大家都不折騰這些消費者看不到的東西了。
●?模具經濟學:從“個性定制”到“公模霸權”
在傳統汽車制造時代,車企通過獨特的外觀設計、定制化內飾建立品牌辨識度。
但當前產業(yè)實踐中,一套模具的經濟學公式正在改寫競爭規(guī)則:
◎?成本敏感區(qū)間的“去差異化”:15萬元以下車型中,車門把手、中控飾板等高頻接觸部件已普遍采用公模生產,“同一款旋鈕模具被6家車企采購,僅通過表面處理工藝區(qū)分品牌?!?/p>
這種“部件共享”模式使單車開發(fā)成本降低,但代價是產品外觀趨同化加劇,特別是消費者感知很強烈的內外飾部件。
◎?戰(zhàn)略車型的“特權保留”:僅有高端車型(通常售價20萬元以上)仍保留定制化部件開發(fā)權,電子外后視鏡專屬模具成本,碳纖維版本等等,這種“成本分層”策略,實質是將差異化能力貨幣化。
供應鏈的重構已經成為車企面對的一項重要任務,大量汽車廠商開始注重成本控制,尤其是對零部件的采購和生產方式進行了深度調整。特別是在車企的中低端車型中,越來越多的零部件已經開始統一使用,并通過規(guī)模效應降低生產成本。
越來越多的零部件在車企之間的互換性變得更加重要,除戰(zhàn)略性車輛外,很多汽車廠商已經開始共享核心零部件,從外飾到內飾,甚至是某些動力系統部件,汽車廠商通過統一標準的零部件來提高生產效率并降低成本。
●?SKU精簡:爆款邏輯與資源聚焦
當“多生孩子好打架”的策略失效,隨著小米和理想汽車成功實現“單品擊穿”戰(zhàn)略:
◎?研發(fā)資源向超級單品傾斜:大量的車型平臺整合開始精簡,“與其開發(fā)10款平庸車型,不如打造1款體驗碾壓級的產品?!?/p>
◎?營銷預算的“頭部效應”:隨著企業(yè)賣車越來越簡單,TOP3爆款車型占據車企營銷預算的一大半,生命周期在后面的尾部車型僅能獲得標準化推廣資源,資源分配機制,進一步強化企業(yè)內部車型的“強者愈強”的馬太效應。
實際上,不管是最終中國企業(yè)留存多少價,供給端的集約化正在重塑競爭格局,車企的生存法則從“全面開花”轉向“單點突破”。
產品的差異化一直是企業(yè)吸引消費者的核心競爭力之一,由于企業(yè)的盈利的原因,汽車產品的SKU逐漸精簡,產品種類減少,整體趨勢表現為更集中的市場格局。留存在下來的產品就是趨同的。
事實上油車時代的過去,由于全球消費者的需求分散,汽車制造商采取了多品類、差異化競爭的策略,用密密麻麻的車型覆蓋市場。
隨著消費者需求開始認同手機和其他電子產品的趨同,他們無形中的需求也在趨于集中,企業(yè)的競爭方式也發(fā)生了轉變,市場營銷更加大單品的爆款戰(zhàn)略是實現核心產品的推廣,而不是依靠多個小眾產品去打擊市場。
芝能點評:汽車終究是一門生意,賺錢是重要的,所以從成本角度如何節(jié)約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取舍之間,就是貴的才有個性,平價產品的資源是受約束的。甚至以后10萬的車,很多地方的規(guī)矩和我們的電動自行車的規(guī)矩一樣,所有的車都用相似的模具。
Part 2、需求端進化:智能駕駛成為價值標尺
近年來,中國消費者對于汽車的需求發(fā)生了顯著變化,尤其是在設計和功能方面。
消費者對于汽車的外觀和駕駛體驗有著較高的要求,而如今,消費者的核心關注點也開始集中在汽車的智能化功能和性價比上。2025年開始,車圈選購汽車慢慢流行的一句話,問:你有智能駕駛嗎?沒有?對不起pass。
備注:這個趨勢會不斷加強,在2027年左右所有的認知會被確定下來,我們可以評估和觀察這個趨勢
消費端的變化反映在汽車設計的多個方面,尤其是在內飾和外觀設計上。
隨著車主對智能化、節(jié)能環(huán)保和高效能的需求不斷提高,在開發(fā)成本有限的情況下,15萬以下的車型設計的重點已經從傳統的外觀設計轉向了功能性設計。
許多消費者已經開始關注汽車是否具備智能駕駛系統、智能互聯功能以及節(jié)能環(huán)保的動力系統,15萬的產品你也很難做成特別酷炫。
現在車企沒有太大的容錯空間,也很難標新立異,不再試圖“教育”消費者接受創(chuàng)新設計,而是通過一致化的功能,然后讓智駕體驗跟上。
2024年,有很多的車企從產品定義、配置策略、成本控制及自研模式等方面學習理想汽車,通過采用增程路線、配置大電池、以越級配置吸引家庭用戶、借助增程優(yōu)勢控制成本、結合全域自研與供應鏈管理降本等舉措,在產品上模仿理想汽車并取得一定成效 。
在這里,消費者對于“設計怪異”汽車的關注度正在逐漸下降,消費者的需求趨于平穩(wěn),關注點更集中于汽車定義是否符合需求、性價比和品牌聲譽(能否持續(xù)經營)。
當然中國消費群體是變化的,中國年輕消費者進入汽車市場,對于汽車的需求更加注重個性化和智能化,車企在設計時也是在不斷取舍,這些就大路貨,這些是戰(zhàn)略產品(注重汽車設計和內飾的個性化)
芝能點評:隨著中國汽車的價格不斷往更具性價比的方向走,中國汽車中低端產品也有點優(yōu)衣庫方向發(fā)展。
小結
隨著汽車市場的不斷演變,產品差異化、供應鏈管理和消費者需求的變化正在推動整個行業(yè)朝著更加集中的方向發(fā)展。未來汽車市場將更加注重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和功能性,而非單純的外觀差異化。
在供應鏈層面,零部件的標準化將成為車企降低成本、提升競爭力的重要手段。消費端的需求變化要求車企在設計和技術上更加注重智能化和個性化功能的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