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網友問到:集成電路設計小公司如何在“白菜價”的市場中活下去?
老扎古就簡單分享兩個集成電路設計小公司的故事:
公司A:數?;旌?a class="article-link" target="_blank" href="/tag/%E8%8A%AF%E7%89%87/">芯片場景,2年前成立之初10人+當年做到營收數千萬元,截止2023年今年30人+,在賽道受行業(yè)影響的情況今年營收大幾千萬,公司已經盈利,創(chuàng)始人對于公司生意的思路很清晰,雖然受市場影響但是也沒有所謂白菜價,嚴格篩選合作客戶質量,運營狀態(tài)打敗80%以上企業(yè)。
公司B:2年前成立最早團隊出來接了一個design service的項目,在現金流有保證的前提下自研產品和IP,2023年近30人,已經營收幾千萬公司已盈利,產品,芯片及IP預計明年會有一波營收的小高峰。
A公司產品在本賽道內商業(yè)化是做的最好的,基本上場景客戶都有合作,B公司專注于細分和特殊場景商業(yè)化進程做的很好。
這兩家都是所謂的“小公司”有產品的優(yōu)勢肯定不是白菜價,老扎古認為市場上很多場景賣成白菜價很大程度上是大家在一窩蜂在做的類似的產品,產品參數差距有限,商業(yè)化的策略同質化,最后只能卷價格,把科技屬性的產品活生生卷成白菜價了。
想起上個月陪一個項目方和VC的溝通會上,項目的創(chuàng)始人說:如果我現在就做國外同樣的產品,就是所謂的國產化替代,等我做出來,肯定是不行的,客戶的要求在變化,只有緊跟著客戶的需求,清晰地知道客戶的場景訴求要做創(chuàng)新才是長久生存之道,老扎古深表贊同。
國產化替代這個詞已經說了很久了,還是要辯證看,替代了只是做出來,要真正能活下去而且活的好還是要做自己的創(chuàng)新,有自己的商業(yè)的護城河才是真的遠離白菜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