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 1. 從初創(chuàng)到隕落:????一場聰明人做給資本的秀
    • 2. 金錢與故事:????孵化新勢力的兩道坎兒
    • 3. 市場、產品與速度:????發(fā)育新勢力的真正門檻
  • 相關推薦
申請入駐 產業(yè)圖譜

5年燒光上百億、美國新勢力排隊破產!淘汰賽的風吹到了大洋彼岸?

02/13 12:00
717
加入交流群
掃碼加入
獲取工程師必備禮包
參與熱點資訊討論

???新年剛開年,何小鵬一封內部公開信預言了今年的汽車圈:

淘汰賽加劇,未來三年將是最卷的三年。

事實上,賽場并不只存在于中國,全球范圍內的車企都在經歷一場大洗牌。

曾經固守長城的諾基亞終將被智能機所取代,而我們見證的卻是一場場煙花的破滅。

就在前幾天,美國又又又一家寄予眾望的新勢力Canoo宣告破產!隨即停止運營。

按以往新勢力破產的路線來看,臨死前怎么著也會走一波破產重組、尋求資金注入、賣身賣廠,試圖“像牲口一樣活下去”的流程。

沒想到Canoo直接攤牌了,徹底不裝了:兩手插兜,就是沒錢!

甚至還被員工曝出,其在俄克拉荷馬州生產新車屬于虛假宣傳,就連宣稱交付的車輛也都是由另一家公司制作,實際上90%只是換了車身貼紙。

無獨有偶,不僅僅Canoo,曾被譽為卡車界“特斯拉”的Nikola也在近日和律師事務所合作,討論出售核心資產、重組乃至破產的多個方案。

那么,為什么中國新勢力還在奮力拼搏,美國新勢力卻開始排隊破產了?

今天,我們就從這家初創(chuàng)8年、卻一夕破滅的Canoo開始說起,看看美國科技和資本的沃土,究竟出了什么問題。

1. 從初創(chuàng)到隕落:????一場聰明人做給資本的秀

2002年,通用汽車在北美國際車展上推出了Autonomy概念車,正式提出了滑板底盤的概念。

想了解滑板底盤是什么的小伙伴,戳這里:成立一年就叫板傳統(tǒng)車企!這家公司的超級底盤,真能讓造車像拼四驅車一樣簡單?

這種將懸架、三電系統(tǒng)、制動等零部件集中整合在底盤上,再通過套用不同“車殼”的設計具備眾多優(yōu)勢,還讓通用一舉拿下了《時代周刊》“最酷發(fā)明獎”的榮譽。

只可惜,滑板底盤受限于20年前的技術條件,只能被遺憾擱置。

但隨著新能源行業(yè)日新月異的變化,電氣化、智能化的發(fā)展讓滑板底盤逐漸看到了曙光。

2017年,Rivian和Canoo先后宣布入局滑板底盤技術。其中,Canoo更是聲稱其滑板底盤平臺采用了行業(yè)首個真正的線控轉向系統(tǒng),一時風頭無兩。

當時的Canoo,擁有兩位出身于寶馬、此后前往法拉第未來任職CFO和CTO的大佬坐鎮(zhèn),滑板底盤又能加快研發(fā)進度、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用戶體驗……

于是乎,Canoo的融資進度異常順利,員工數(shù)也一度達到了近800名。

在先后推出了純電MPV、皮卡、轎車以及送貨車LDV等“新車型”之后,Canoo還得到了與NASA、美國郵政局、美國陸軍的試點合作。

就連零售巨頭沃爾瑪,也看上了滑板底盤空間更大的優(yōu)勢,和Canoo簽訂了合作協(xié)議,要最少購買4500臺、最多購買1萬臺Canoo的純電送貨車。

看起來,Canoo的未來一片大好,甚至還準備在2020年8月成功借殼上市。

但不出意外地,意外很快就發(fā)生了。

2021年,Canoo宣布將在俄克拉荷馬州建立400英畝的工廠,承諾提供2000個就業(yè)機會。也因此,獲得了超1億美元的官方激勵支持。

但很快,創(chuàng)始人之一居然出走蘋果,引起一小波離職潮。隨后的2022年,Canoo直接放棄建廠、轉為收購,還給出了2023年底前生產2萬臺電動車的宏偉目標。

可惜截至2024年4月,Canoo一共才生產了22輛電動車,儼然FF的翻版!

這也就是說,沃爾瑪?shù)拇髥味紱]能挽救Canoo基本盤。

與此同時,Canoo的兩位創(chuàng)始人及其后加入的七位核心創(chuàng)始人已全部離職,遭遇也和不少中國新勢力完全相同:現(xiàn)金流枯竭。

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Canoo居然一直依賴貸款維持運營,因為造車無望、無法實現(xiàn)盈利,去年11月就開始了陸續(xù)裁員,剩下的員工也進入了“強制性無薪休息期”。

畢竟僅是2024年前三季度,Canoo的累計虧損就達到了1.12億美元,最慘的時候存款只剩70萬。

曾經市值150億的Canoo,現(xiàn)如今包括廠房、產線、辦公用品等資產在內,總值也賣不到2000萬美元……

再加上創(chuàng)始人全部跑路,徹底斷了Canoo從美國能源部貸款的念想。

很快,Canoo迎來死亡,宣告破產。

這看似是場個案,卻幾乎代表了美國新勢力的生命曲線。似乎不管融了多少資金,最后總會中途夭折。難道真是美國風水不好,犯了某種忌諱?

答案,當然沒這么簡單。

2. 金錢與故事:????孵化新勢力的兩道坎兒

很多人都認為,能融到大量的錢、或是由官方提供現(xiàn)金補貼,是“憑空”打造全新商業(yè)帝國的必要條件。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錢并不是唯一,同樣重要的還有一點:講故事。

2024年6月借殼上市的Nikola尼古拉,股價一度飆漲87%,超越福特成為美國第三大汽車品牌;上市首日、市值即突破千億(人民幣)的Rivian,倒閉前夕都有非常多的擁躉。甚至不少人不惜喊話“死對頭”馬斯克,希望對方能夠通過收購、救Rivian一把;更不用說還有早早入局、倒下一次,竟然還能“死而復生”、趕上風口的Fisker了。種種跡象都表明,這幾位創(chuàng)始人是真的能憑借三寸不爛之舌,把“模型道具車”打包成全球科技之光,騙取所有人的信任的!

走氫能源卡車路線的Nikola,純電皮卡路線的Rivian,或者能滿足“最后一公里貨運”需求的Canoo……都能找到獨特賽道的市場需求,再講出一個美好的、投資回報豐厚的故事,抓住投資人的心??v然只是“PPT”上的期待,甚至很多故事本身就是一場針對美國發(fā)展新能源巨額補貼政策的陰謀,但在逐利這條路上還是會有人蜂擁而至。反正擊鼓傳花,大家都覺得自己比別人聰明,總會等到更傻的大傻子。

但錯,其實不在講故事本身。在金融資本雄厚的美國市場,“講故事+融資+推出產品+再融資”的鏈路,已經形成了穩(wěn)定的投資與創(chuàng)新模式,也是美國作為全球資本巨鱷大國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這當中最會講故事、也最成功的,當屬特斯拉了。

作為這個星球影響力最強的男人(甚至沒有之一),馬斯克硬是將特斯拉打造成了“人類能源兼未來域星際愿望共同體”,從一家造車新勢力搖身一變,成了一家關乎地球存亡、引領人類前進的科技公司。特斯拉電動車能否大賣,反而只是人類追求夢想路上的一小步!

那么為什么時至今日,只有特斯拉殺出重圍了呢?

3. 市場、產品與速度:????發(fā)育新勢力的真正門檻

第一個答案,是市場體量。

這一點,歐洲可以說是反面教材:因為市場規(guī)模不及中美,歐洲風投機構的投資也自然也更為謹慎,很難孵化出新的巨頭。

歐洲最大風頭之一的Holtzbrinck Ventures(HV)投資過300多家企業(yè),但資產規(guī)模只有20多億歐元,還達不到650億的高瓴資本,850億的紅杉資本一個零頭。這對于歐洲初創(chuàng)企業(yè)、尤其是造車這樣砸錢的行業(yè)來說,就顯得更加捉襟見肘了。當初,德國新勢力Sono motors也曾創(chuàng)新性地在車身貼滿太陽能電池板,但在歐洲并沒有融到多少錢。2021年敲鐘上市時,手里只有杯水車薪的1.56億美元:

那些老牌的銀行和財閥,更不會和自己辛辛苦苦扶持起來的百年傳統(tǒng)汽車巨頭作對。即便發(fā)現(xiàn)了一些潛力股,大多數(shù)不過是“學得文武藝,賣與帝王家”,最終還是會被大眾這樣的企業(yè)收購。此時,真正符合新能源電動汽車孵化的“金窩”,基本已經只剩下中美兩大市場。但在“資金+好故事+市場規(guī)模”的三重助力之下,殺到決賽圈的美國新勢力,卻紛紛折腰在最關鍵的一步——產品與速度。能夠符合用戶期待的產品自不必說,在特斯拉的故事背景之下,是4680電池、是一體化鑄造、是一系列提出便全球效仿的行之有效的技術路線。而2018到2019年,也是特斯拉產品過關、手握大量訂單卻瀕死的關鍵節(jié)點。

當時的馬斯克當機立斷與中國聯(lián)手,如今特斯拉近一半的產能便源于中國。馬斯克本人也承認,如果不是中國,特斯拉是很難走出產能地獄的。顯然,當時的馬斯克已經認清美國的汽車產業(yè)鏈與市場,并不足以支撐打造全球現(xiàn)象級的智能電動汽車品牌。只有中國所具備完善的產業(yè)鏈優(yōu)勢,以及“即產即銷”的市場優(yōu)勢,才是孵化巨頭的天堂。這種從工程師人才優(yōu)勢、技術優(yōu)勢、制造業(yè)基礎優(yōu)勢綜合在一起最終形成的速度優(yōu)勢,能夠讓特斯拉從建廠到投產只用其他工廠一半的時間,讓資金迅速回流。這種無形中的速度優(yōu)勢,會日積月累成為產品迭代的勢能。

中國制造的產業(yè)集群,可以在短時間內就設計出一套新產品,定版后第二天,工廠生產的樣品就能立刻送到客戶門前。事實上,產品迭代速度不僅代表著一個行業(yè)是否蓬勃發(fā)展與市場潛力,同時也是拒絕外來者最好的門檻。因為不具備同樣速度的企業(yè),注定是先天不足。顯然,在新勢力造車領域,這個速度已經被中國拔得非常高,很多巨頭都追不上,只能靠投資中國企業(yè)進行技術轉讓。何況是還在嗷嗷待哺的美國新勢力?

即便Fisker也發(fā)現(xiàn)了中國產業(yè)鏈的優(yōu)勢,想要效仿特斯拉來中國建廠,甚至在2023年6月傳出相關消息,卻依然沒能熬過資本寒冬。理由可能很殘酷:美國,或許只需要特斯拉這一顆能夠吸引全球目光的參天巨樹。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