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 - 01 -云計算市場
    • - 02 -從應對考核上看
    • - 03 -更重要的一點
  • 相關推薦
申請入駐 產業(yè)圖譜

為什么天翼云突然高調稱王?

2023/01/28
343
加入交流群
掃碼加入
獲取工程師必備禮包
參與熱點資訊討論

最近我正在做一項研究,國內云業(yè)務市場是一個相對獨特的市場,尤其是近兩年開始,我們已經無法參照美國云市場的發(fā)展情況來推斷國內云市場的發(fā)展趨勢,所以想要分析國內主要云廠商的發(fā)展受政府政策、自身戰(zhàn)略、資源、技術、服務等要素影響的大小輕重。過年這幾天,有空梳理了一下各大云廠商的發(fā)展脈絡,發(fā)現一個點挺有意思,先拿出來討論一下。

天翼云突然高調稱王,背后意欲何為?天翼云運營已經很久,2012年中國電信就成立云計算分公司,2016年天翼云就作為一個獨立的公有云品牌出現,過去很多年里,天翼云的發(fā)展一直相對低調,但近兩年來,天翼云突然高調了起來,尤其是過去一年,天翼云異常的高調,四下宣稱“天翼云是全球運營商云第一名、混合云第一、專屬云第一”。

我們不否認這是事實,我們只是好奇,為什么天翼云如此高調?此外,根據天翼云工作會透露出來的消息看,天翼云2023年營收目標可能將超千億(一說是900億),如果這個目標順利達成,天翼云很可能將成為國內第一家收入超千億的云服務商,天翼云也將順理成章成為國內第一云服務商。當然,我們都知道這里面其實就是數據口徑的問題,天翼云未獨立上市,中國電信想要塞多少收入進去都只是內部統(tǒng)計口徑的事兒。但從這個目標的設定上,我們可以看出天翼云的意圖,爭奪國內第一云服務商,哪怕只是名義上的第一。

我們不質疑天翼云的做法,我們只是好奇點,中國電信為什么如何著急,又如此高調?天翼云如此高調行事似乎與中國人推崇的“中庸之道”頗不相符,也與“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的老祖宗智慧也有所沖突,我相信以中國電信高層的智慧,肯定不是為了什么全球第一、國內第一這些虛名,天翼云的圖謀到底是什么?我認為,背后原因可以用四個字概括——以名謀利。

- 01 -云計算市場

是典型的“大者愈大、強者愈強”的馬太效應市場,規(guī)模越大者,其相應的成本越低,現金流越充裕,進而擴大建設規(guī)模的能力越強,我們可以看到,Ucloud、青云就是反面例子,由于規(guī)模一直難以做上來,導致發(fā)展不進反退。當前幾大主要的云廠商都在削尖了頭往頭部陣營去擠,目的也正在于此。當前,由于政策、戰(zhàn)略的原因,國內云市場的發(fā)展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斷層,曾經叱咤消費互聯網時代的那些云廠商巨頭沒有順利轉型去承接產業(yè)互聯網的需求,中間產生了一大片空白(政企市場),這給后來者一個巨大的機會,誰能最大程度搶奪到這片空白市場,誰將成為國內云市場的“大者”“強者”。

如何搶奪市場呢?當前云市場的產品和服務都已經趨于同質,那只能在品牌打造商決出高下。天翼云高調稱王,其實在一定程度上正是為了打造品牌,而品牌價值作為企業(yè)的一種隱性資產在用戶引流方面有著獨特價值作用。接下來的五年時間里,將是央企國企、大型企業(yè)上云的爆發(fā)期,這些企業(yè)用戶關心的可能不是技術有多先進、產品有多全面,他們關心的第一是安全,第二是服務,這兩點如何衡量呢?更多的是靠口碑、靠品牌。如果天天有人在他們耳邊念叨著,天翼云是全球第一、國內第一,那自然將成為他們的第一選擇,畢竟“第一”總是最安全的選項。

- 02 -從應對考核上看

當前國資委對中央企業(yè)考核的“一利五率”體系,其一個重要導向是促進中央企業(yè)高質量發(fā)展,所以在考核設置上,不再考核收入增長,而重點考核利潤增長、營業(yè)現金率等核心指標,這在一定程度上將引導央企告別過去那種低質發(fā)展、大而不強的發(fā)展模式。過去三大運營商其實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點“低質發(fā)展、大而不強”,中國電信2021年營收4342億元,收入規(guī)模在央企中也算挺大的了,但利潤只有259億元,利潤率只有6%,遠低于同等規(guī)模的海外運營商。

為什么中國電信利潤率如此之低呢?要知道,相比海外運營商,國內運營商免去了牌照、頻譜等巨額的費用,如此低的利潤率并不正常,背后原因一方面是三大運營商之間前幾年的價格戰(zhàn)爭,另一方面也正是發(fā)展質量不高的問題。比如,在政企信息化市場上,運營商常常是以集成方的角色出現,拿下項目后再分包給不同的供應商,項目金額很大,但其實真正到手的只是項目的管理費+抽傭而已。天翼云肯定不能延續(xù)這樣的發(fā)展模式,但如何打開局面,在競爭中占得先手呢?為了利潤,自然不能低價打單,而產品和服務已經趨于同質,因此,最終的關鍵還是在品牌。

- 03 -更重要的一點

按照當前的趨勢看,國內云計算市場很可能將走向全國一朵云(國家云)的局面——以一個云廠商主導國家云平臺的建設,其他云廠商的資源能力通過接入國家云平臺來提供服務,這樣一來,國家云的主導建設廠商將具有標準制定權、準入權和定價權,成為國內云市場獨一無二的王者。那怎樣才能成為“國家云建設的主導者”呢?怎么去影響決策的制定者呢?終究還是靠實力說話的,這時候“第一”這個名頭就非常關鍵了。

2022年,我國提出鑄造“國云”,再次邁出了奔赴網絡強國征程的關鍵一步。2022年7月,國務院國資委召開中央企業(yè)深化專業(yè)化整合工作推進會,其中提到中國電信引入多家中央企業(yè)戰(zhàn)略投資者建設“國云”。同月,在第五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云生態(tài)大會上,國資監(jiān)管云正式啟動,國資委在大會上提出:“堅定不移成為國家基礎公有云的運營者,構建數字基礎設施國資央企,致力于打造開放協同、綠色安全、自主可控、高效可用的國家級基礎公有云平臺?!?022年8月3日,《人民日報》發(fā)文點贊天翼云“進一步增強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并指出“天翼云作為國家云的框架基本成型”。

從當前形勢看,天翼云在國家云建設主導者的爭奪戰(zhàn)中已經占據了先機,領先了一步,這是天翼云過去在品牌打造上所有的努力得來的成果,但實話實說,天翼云也僅僅是領先一步而已,國家云是一個超級國家工程,將決定著國家信息安全和數字社會發(fā)展,決策層自然不會如此輕忽就定下來。天翼云近一年多來的異常高調的根本原因也正在于此,天翼云必須要不斷以實際的行動、具體的數字告訴人們,天翼云就是第一,就是王者,有能力承擔國家云的建設。對于其他有志于此的云廠商而言,這是一個需要警惕的信號??梢灶A料,拉鋸戰(zhàn)才剛剛開始。

相關推薦

登錄即可解鎖
  • 海量技術文章
  • 設計資源下載
  • 產業(yè)鏈客戶資源
  • 寫文章/發(fā)需求
立即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