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胥? ?植,編輯?| 王? ?潘
最近小米汽車的處境堪稱“冰火兩重天”。
自帶流量入場的小米汽車,雖然首款車型SU7上市還不到一年,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超過13.5萬臺的交付量,超額完成10萬輛的KPI。沒有誰會懷疑小米這個“后來者”是否能夠在殘酷的淘汰賽中一直存活,甚至有不少聲音認為未來十年內小米將挑戰(zhàn)比亞迪的地位。
但與此同時,2024年下半年開始,小米汽車頻頻被曝出安全事故,有的是因智駕系統(tǒng)BUG導致的泊車故障,但更多、也更吸引大眾眼球的,還是全國各地的駕駛事故。
僅就1月份以來,小米汽車已經(jīng)連續(xù)三次因為事故引發(fā)了廣泛關注和熱議:1月2日,吉林一輛小米SU7發(fā)生側翻,前側輪伴有明火,導致三人受傷;1月6日,寧波小米門店銷售帶用戶試駕時,開啟了運動+和boos模式,與一輛電動自行車發(fā)生碰撞;1月9日,江西一輛小米SU7在發(fā)生事故后,沖上人行橫道,隨后拖著護欄一路逆行。
盡管這很大一部分原因要歸結于小米SU7的零百加速太快,以及SU7車主年齡群體較為年輕化,飆車率高于其他品牌。但在國人的潛意識中,頻發(fā)的事故無疑代表著“質量不行”,尤其是高階智駕電動車這個普及度還不夠高的前沿產(chǎn)物,更會加劇大眾對于小米品牌安全性的擔心。
小米汽車在不久前才剛剛秀出了中保研安全測試全項優(yōu)+、中國汽研[極北寒測」智能安全之星、中國智能汽車指數(shù)智能泊車G+、CCTA充電兼容之星等多項榮譽,但這些成績在一次又一次事故中顯然在不斷失去說服力。
這讓雷軍也坐不住了,親自發(fā)聲呼吁車主加入小米的“安全駕駛挑戰(zhàn)”,這是一次為期三個月的挑戰(zhàn)活動,用戶只要在這期間未發(fā)生有責事故,就可獲得“安全駕駛大師”線上勛章,并參與線上抽獎,有機會獲得小米MlX Fold 4、小米Pad 6S Pro 12.4等眾多獎品。
用心良苦的小米,不希望事故成為自己銷量起飛路上的絆腳石。但客觀來講,事故頻發(fā)的鍋不應該全部讓小米來背,較為年輕化的用戶年齡結構以及其相對激進的駕駛風格、媒體與大眾的高關注度同樣可能是重要原因。
跑車“平替”,性價比是原罪?
2024年10月,江蘇南通的一次小米車主持刀傷人事件,迅速沖上熱搜,正式拉開了小米“麻煩纏身”的序幕。
一位23歲的小米SU7車主康某,在摩托車友微信群中約人出來“崩一下”,即比一比0-100的起步加速。這本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卻遭到了群友的嘲諷,最終引發(fā)罵戰(zhàn),雙方直接約了在一家機車主題咖啡店進行“線下PK”。
年輕氣盛的康某沒能忍住其他人的挑釁,在現(xiàn)場直接“紅溫”,不僅持刀捅了一位摩托車主,還駕車撞掉了咖啡店大門,并碾壓了門口的一排摩托車。被捅傷者送到醫(yī)院后搶救無效死亡,釀成了一場巨大的悲劇。
雖然事后全網(wǎng)迅速將矛頭對準了這場鬧劇的“拱火者”,即最早在微信群中謾罵康某,并在現(xiàn)場不斷挑釁羞辱康某的那位徐某,但不可否認,小米汽車在這場鬧劇中也很受傷,眾多“米黑”們抓住這個機會,制作了大量小米或雷軍的表情包與視頻,上演了一場網(wǎng)絡狂歡。
2.78秒零百加速的SU7,本是其強大性能的最好詮釋,卻因此成為了被嘲諷的原因,其根本原因還是在于,它賣的“太便宜了”——徐某嘲諷康某的起因,是認為開小米汽車的康某“太裝”,認為SU7還沒自己的摩托車貴。
這又是國人潛意識的一個怪現(xiàn)狀,即面子思想的作祟,東西好不好不重要,你要想拿來顯擺,首先它得足夠貴,相信一位法拉利車主在摩托群約飆車,就斷然不會發(fā)生被嘲諷的現(xiàn)象。
從這個層面上看,小米顯得有些冤,本是將接近超跑級別的性能下放到了20萬級別市場,讓年輕人不再對跑車遙不可及,卻不得不承受了大眾的異樣眼光。與之類似的還有本田思域,因其極大的改裝潛力,成為了不少追逐“速度與夢想”年輕人的選擇;在燃油車時代,福特野馬也因為較低的門檻,成就了不少年輕用戶的第一輛跑車“夢想”。
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汽車品牌想要真正在大眾層面,實現(xiàn)高端化領域對國外品牌的反超,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年輕“米粉”,成為小米的“雙刃劍”
從手機時代,小米就建立了牢固的“年輕化”標簽,一方面是年輕潮流的設計和“發(fā)燒性能”,另一方面則是年輕人能夠承受的價格。
這一趨勢也延續(xù)到了小米汽車身上。據(jù)國內咨詢公司的調研報告顯示,約80%的SU7車主為85后或90后,且大部分為“米粉”,多從事IT行業(yè),是基于對小米或雷軍的信任才購買小米汽車。
其中超過60%的車主未婚或者還未生育小孩,這部分車主對于車輛性能和加速有較高追求,也更容易在駕駛過程中出現(xiàn)激烈駕駛行為,如彈射起步、超速、頻繁變道等。
不難得出結論,正是因為用戶群體偏年輕化,才導致了小米汽車的事故發(fā)生頻率更高,因為激烈駕駛本身就是高風險行為,如同外賣員事故率極高一樣;而小米迅猛的加速也很容易讓年輕車主在遭遇突發(fā)狀況時,無法及時作出準確的有效操作。
相較之下,蔚來和理想等品牌的事故報道率之所以遠低于小米,或許也正是因為其車主大多為家庭用戶,用車場景大多有家庭成員乘坐,同時自身已經(jīng)過了追求“速度與激情”的年齡,在駕駛過程中更為穩(wěn)重。
從另一個角度看,小米長期的品牌運營,建立了穩(wěn)固的粉絲群體,“米粉群體”對于小米有較高的品牌忠誠度,這是小米能夠在汽車市場快速脫穎而出的重要原因。一個新的汽車品牌,在遭遇不利情況時無人撐場,往往演變成輿論危機,而忠實用戶的發(fā)聲,則往往能快速平息風波。
此前智己汽車對標小米時,因為標錯小米SU7的參數(shù),就遭遇了大量“米粉”的口誅筆伐,讓品牌方不得不多次出面道歉。
正如同飯圈文化一樣,數(shù)量龐大的“米粉”群體和“米黑”群體高度對立,也成為了中文互聯(lián)網(wǎng)的特殊景象之一,雖然“米粉”為小米的口碑塑造貢獻了不可磨滅的力量,但部分用戶的言論也極易為品牌招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因此在微博等言論更為活躍的平臺,但凡有關小米的信息,評論區(qū)很容易成為“米粉”和“米黑”的大型交戰(zhàn)現(xiàn)場。此前SU7上市時,其與保時捷Taycan的外觀相似度爭議,就形成了高度割裂的局面:反對派不斷強調是“赤裸裸的抄襲”、“國產(chǎn)品牌藥丸”,而支持者則認為不構成抄襲,即使是抄襲也無所謂,畢竟“誰會介意自己的老婆長得像劉亦菲呢”。
網(wǎng)絡上理性的支持并無不妥,但是現(xiàn)實中任何一次粗暴的駕駛,都有可能帶來嚴重的后果,也可能給小米汽車抹上揮之不去的陰影。請廣大SU7車主們,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不要再給小米汽車抹黑了。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不管是小米手機的暢銷,還是小米汽車的快速崛起,背后都有著數(shù)量龐大的年輕用戶群體身影。換句話說,小米既然吃到了年輕用戶群體的紅利,也必須承擔年輕用戶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不良言論是如此,激烈駕駛所導致的高事故率也是如此。
關于粉絲群體的“招黑”問題,其實在很多明星或者品牌上都會存在,越高的咖位,問題也越是突出,畢竟粉絲群體越龐大,良莠不齊的現(xiàn)象也會越明顯。
言論本應自由,但需要注意的是小米在汽車行業(yè)還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新人,粉絲一味的夸贊和不切實際的幻想,極易造成對小米的“捧殺”。例如此前有媒體或KOL對小米汽車提出客觀的批評建議時,會遭到部分“米粉”盲目地反駁甚至人身攻擊,長此以往并不是件好事情,小米可能將失去聽取真實用戶聲音和改進產(chǎn)品服務的機會。
雷軍曾在2025跨年夜直播中曾呼吁大家理性看待小米,尊重產(chǎn)業(yè)規(guī)律,估計也有著對“米粉”的潛在期望。
另一方面,近期小米汽車的事故之所以頻頻曝出,也來自于大眾和媒體的高度關注,正如公眾人物需要更為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樣,一個很小的錯誤也可能會被無限放大。
幾年前的特斯拉也經(jīng)歷過與小米汽車一樣的局面,因為事故頻發(fā)受到廣泛關注。據(jù)特斯拉發(fā)布的2024年第三季度安全報告顯示,開啟Autopilot自動輔助駕駛功能的特斯拉車輛,碰撞事故率遠低于美國平均水平;2023年1月至10月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也顯示,特斯拉每百萬輛起火率為5.15輛,低于比亞迪、廣汽和吉利。
但這些并未阻擋特斯拉的事故更容易見諸報端,一方面是品牌的大眾關注度更高,另一方面特斯拉本身保有量巨大,即使事故率并不算高,但乘以龐大的基數(shù)仍然是個不可小視的數(shù)量。
正所謂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小米帶著“頂流光環(huán)”闖入電車市場,必定會受到來自各方面的更為嚴格的審視和監(jiān)管。不過從另一個層面來看,這對于小米并不是一件壞事,近期的事故,無疑也是對小米的一種鞭策,反推其必須不斷提升安全性能和保障,最終需要做得比其他品牌更好才行。
別忘了,小米即使是負面纏身的流量待遇,也是很多新汽車品牌想要的,畢竟不怕人討論,就怕沒人關注,不少車企都干過出“黑紅也是紅”的操作。
汽車市場的“新生”小米,雖然沖勁十足,但不代表根基就足夠穩(wěn),在品牌與用戶建設等很多層面,小米還得和老大哥華為多取取經(jīng),才有可能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