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雷科技數碼3C組?|?編輯:一位天明?|?排版:KIM
無論在哪個具體領域,OLED面板都用它的高對比度和高飽和度為用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里,OLED面板都成功與“高端”二字掛鉤,成為消費級旗艦產品中不可獲取的高端元素。直到2021年MiniLED技術首次被應用在消費級產品,“大殺四方”的OLED技術才真正遇到了對手。
雖然說MiniLED和OLED走的是兩條完全不同的技術路線,但從市場反應來看,冉冉升起的明日之星MiniLED和OLED之間其實也有不少相似之處:兩者同樣強調“背光控制”的概念,同樣可以通過關閉部分顯示來實現理論“無限”的對比度。
更重要的是,無論OLED還是MiniLED,早期產品的售價都居高不下:高端OLED市場近乎被三星和LG壟斷,高昂的成本也提高了終端產品的售價。直到國內顯示企業(yè)建立相關產線,提高OLED面板的產能后,OLED屏幕才真正走向大眾市場。
事實上,MiniLED也陷入了同樣的價格困境中:盡管和技術剛開始應用時相比,現在的MiniLED屏幕價格已經明顯下降,但和IPS、VA甚至是部分小尺寸OLED的價格相比,MiniLED始終不具備價格優(yōu)勢。
而這也給OLED留下了MLED時代最后一次反擊的機會。
根據調研機構Omdia于2023年中發(fā)布的報告,2022年全球市場OLED面板出貨量為16萬片,2023年這一數字將提升到80萬片,并在2024年達到174萬片的高點。然而這還只是Omdia認為OLED爆發(fā)的起點:Omdia預測2025年這一數字將達到230萬片,并在2026年達到277萬片的歷史新高。
根據報告,OLED出貨量的激增與“電競屏幕”有關:Omdia認為,2023年OLED面板在電競顯示器領域的份額,會從2022年的7.3%大幅提升至32.1%,并在2024年達到54%。此外,電競屏幕的市場份額在未來兩年內也會進一步提升。在行業(yè)總銷量提升與行業(yè)內市占率提升這兩大因素的共同影響下,OLED面板將在2024-2025年迎來銷量爆點。
除了Omdia外,TrendForce也認為OLED出貨量將在2023年迎來323%的年增長率。那么問題也隨之而來,OLED技術過去也曾被應用在游戲、電競產品中,不過市場表現并不積極,為什么在MLED的襯托下,反而會有更多的消費選擇OLED產品呢?
多樣化是OLED的最大優(yōu)勢
想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還得從顯示器市場本身的市場特性入手。顯示器作為顯示市場的大品類之一,雖然市場不小,但是在技術迭代方面卻要慢于電視等市場。一方面是顯示器的尺寸要遠小于電視的尺寸,導致一些新的顯示技術在沒有經過小型化設計之前,難以用到顯示器上,另一方面即使強行使用,也往往面臨高成本、高故障率等問題。
OLED就是一個十分典型的例子,受限于面板尺寸,此前的OLED顯示器大多采用48英寸甚至更大的面板,對于顯示器的用途來說,其實大于32英寸就已經超出市場的主流范圍了,48英寸與其說是顯示器,不如說是顯示器化的小尺寸電視。
實際上,這些產品所使用的OLED面板確實來源于電視面板的相關產線,僅有少數幾款產品采購了LG的小尺寸OLED面板,制作出32英寸左右的OLED顯示器,售價也是十分可觀,要價都在萬元左右。
但問題是消費者真的需要這么大的電競屏幕嗎?
以著名游戲硬件品牌ROG為例,作為高端游戲硬件的的代表品牌,ROG廠推出一些“不計成本”、只為展示自己強大技術的產品。比如ROG的電競顯示器產品早在多年前就原生支持英偉達提出的G-Sync幀同步技術,大幅減少幀等待而產生的系列現象。
在ROG的電競顯示器產品序列中,我們可以看到三款不同的OLED屏幕:發(fā)布于2022年的42英寸的、ROG Swift OLED PG42UQ、48英寸ROG Swift OLED PG48UQ,以及今年才發(fā)布的ROG Swift OLED PG27AQDM。
通過ROG顯示器頁面的篩選功能,我們發(fā)現尺寸大于31英寸的ROG顯示器只有21款,不少還是拉長的帶魚屏而不是常規(guī)比例的屏幕,而尺寸介于23英寸到30.9英寸的卻有26款。此外,根據Steam的玩家統(tǒng)計數據,有超過61%的單屏幕玩家屏幕分辨率為1920×1080,使用1440P屏幕的單屏玩家只占總數的20%不到。而從屏庫網的數據來看,符合電競屏幕要求的FHD、1440P屏幕尺寸普遍為24、27英寸,幾乎沒有大尺寸低分辨率的高刷新率面板。
也就是說,玩家對這些來自電視產線的高延遲大尺寸OLED面板其實并不感興趣。
在用戶選擇和市場導向下,市場上的OLED顯示器出現了一個十分“荒謬”的情況,48英寸的大尺寸OLED顯示器反而比小尺寸OLED顯示器更便宜,原因就是48英寸的OLED面板產量足夠多,可以拉低面板成本,而面板成本則占顯示器成本的80%以上。
想要改變這一困局,我們只能從兩個方向入手:降低小尺寸OLED的成本,或者干脆讓用戶愛上大屏OLED設備。
大屏幕是OLED的新機會?
從市場反饋來看,后者似乎已經實現:根據TrendForce的報告看,2023年OLED屏幕出貨主要以34英寸和27英寸為主,市占率約37%和32%。49英寸和45英寸的市占率也來到了14%和10%,不難看出消費者對大尺寸OLED設備確實也越來越有信心了。而對OLED屏幕的特點來說,大尺寸本身也更能發(fā)揮出OLED面板的優(yōu)勢:
首先,傳統(tǒng)的IPS或VA屏幕需要背光層,為了照亮更大的屏幕,品牌也需要設計更大、更復雜的背光和供電系統(tǒng),才能保證屏幕每一點的亮度均勻。但OLED就不需要獨立背光層,像素本身就可以發(fā)光。此外更大的顯示面積也意味著屏幕擁有更大的散熱空間,從而延長OLED的整體壽命。
其次,OLED像素獨立控光的特性也可以主動對屏幕亮度進行補償調整。絕大多數電競屏幕都不配備MiniLED和分區(qū)背光功能,這意味著屏幕需要根據畫面中最亮像素的數量來調整背光層的整體亮度,當屏幕有超過一半像素為白色時,就會連帶提升黑色部分的亮度,產生漏光現象。但這樣的情況在OLED面板中同樣不會出現。
此外,OLED面板0.03毫秒的響應時間也可以減少屏幕顯示的拖影,優(yōu)化動態(tài)顯示的效果,本身也更適合用在電競領域。
面對MLED,OLED還能“悠閑”多久?
盡管在電競領域OLED確實有諸多優(yōu)點,但不可否認的是,OLED的缺點也同樣明顯。首先,OELD顯示器的燒屏問題依然存在,即使廠商宣稱會使用技術延緩燒屏出現的時間,但是“燒屏”作為OLED元件結構上的缺陷,無法被真正、永久性的修復。
而且OLED顯示器的低亮度也是一個問題,目前的LG OLED面板全局觸發(fā)亮度基本在200尼特左右,只有局部峰值亮度可以達到1000尼特左右,這就意味著房間燈光過亮或是陽光直射的情況下,OLED顯示器的顯示效果會變得很差。
此外,對于大多數玩家和用戶來說,OLED顯示器的性能實質上是過剩的。在多數情況下,傳統(tǒng)IPS顯示器就足夠滿足玩家需求,而少數對亮度、對比度有要求的玩家,目前價格跌至新低的MiniLED顯示器也是個不錯的選擇,雖然對比度達不到OLED顯示器的水準,但是也遠優(yōu)于傳統(tǒng)顯示器,而且有著極高的亮度,在HDR等內容的表現上十分出色。
在年中舉行的UDE 2023中,我們也能看到越來越多品牌開始將MiniLED技術運用到電競領域。而UDE上各企業(yè)在MiroLED的技術展示,其實也預示著中國企業(yè)有望進入MicroLED行業(yè)的上游。隨著技術成熟,預計在2025年后我們就能看到MicroLED產品在消費級產品中綻放異彩。同時在MicroLED的威脅下,OLED產品的價格也將進一步降低。
而對消費者來說,能用更優(yōu)惠的價格獲得更多樣化的選擇,始終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