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設計人員,在做項目或者模塊的時候,當碰到自己不確定的東西的時候,心里就會覺得比較煩躁,擔心項目或者模塊會因為這幾項不確定因素而達不到指標。
比如說,當工作頻率上升到Ku波段,簡單的一個開關,你都會考慮插損、隔離度會不會由于高頻而帶來一些自己未知的一些風險。
就說微帶線的插損。當你對插損敏感,而且走線不得已要很長(比如說250mm),頻率到Ku波段,你就不得不考慮微帶線給帶來的插損。
如果只考慮PCB上的微帶線的話,其損耗主要由介質損耗、導體損耗、泄露損耗以及輻射損耗構成。
介質損耗主要和介質材料的Df(dissipation factor)有關。
輻射損耗主要來源于電磁場的輻射,比如鏈路中的不匹配、天線效應等。
導體損耗主要和導體自身的阻抗有關,趨膚效應、金屬的表面粗糙度、阻焊都會影響導體損耗。
泄露損耗與高頻PCB材料的電阻有關,電阻越大,就越小。
如果到高頻,大家一般都會選擇rogers的板材。Rogers官網上有計算插損的軟件,從其應用文檔看,計算值與測試值還比較吻合。
在用其進行仿真的時候,發(fā)現在微帶線的模式下,當改變Roughness Loss Model時,會對損耗有影響;而在CPWG的模式下,改變Roughness Loss Model時,則沒有影響。這個
應該是軟件的一個BUG吧,沒理由沒有影響啊。
大家如果懶得去官網下載的話,可以在后臺發(fā)消息 “Rogers軟件下載”,以獲取軟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