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形機器人賽道,資本市場在尋找下一個長盛軸承,遙想著在短期內獲取數倍超額回報。
有人說,電子皮膚(即柔性觸覺傳感器)存在很大預期差,漢威科技作為相對純正的龍頭概念,近期亦遭遇炒作。
那么,漢威科技究竟成色幾何?
01基本面惡化
1998年,任紅軍創(chuàng)立了漢威科技,從一顆普通傳感器逐步擴展至全系列傳感器,產品包括氣體、壓力、流量、溫度、濕度、光電、加速度等門類,主要由旗下子公司煒盛科技、山西騰星、深圳漢威、蘇州能斯達等開展。
2010年前后,公司基于傳感器業(yè)務逐步向下游擴張,開拓了智慧城市、智慧安全、智慧環(huán)保、居家安全與健康等行業(yè)領域。
目前,漢威科技整體業(yè)務囊括傳感器、儀器儀表、物聯網綜合解決方案、公用事業(yè)服務等板塊,2024H1營收占比分別為13.9%、39.9%、29.6%、14.9%。
然而,漢威科技近些年財務表現每況愈下。在2022年及之前,營收均連續(xù)保持不錯增長,2023年則罕見出現同比負增長4.5%,2024年前三季度僅增長1.85%,似乎見到了收入天花板。
公司歸母凈利潤之表現與收入并沒有保持一致節(jié)奏。2019年突然大幅虧損1.04億元,為2009年上市以來首次虧損。這主要系控股子公司嘉園環(huán)保主動放棄部分BOT項目投資,以及對沈陽金建、雪城軟件、百隆工程等控股子公司均計提了商譽減值所致。
2023年及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速分別為-52.6%、-30.9%。這主要系傳感器業(yè)務因市場競爭壓力增大,其毛利率降低拉低了公司整體盈利能力,對整體利潤貢獻也有所下滑。
截止2024年9月末,漢威科技銷售毛利率為29.75%,較2009年高峰的60.3%下滑明顯,主要是因為公司擴張了更多低毛利業(yè)務,同時原有主營業(yè)務也因經營門檻不高,市場競爭有所加劇。
此外,漢威科技最新凈利率為4.2%,較2009年、2021年分別下滑27.4%、9.83%,創(chuàng)下歷史新低(刨除2019年的-3.49%)??梢姡境杀举M用控制不算好,最新總銷售費率為29.2%,較2021年提升了7%,大致與2018年持平。其中,研發(fā)費用率為9.7%,較2021年提升2.9%。
綜上來看,漢威科技在過去幾年內業(yè)績表現較差,盈利能力也持續(xù)惡化,原有主營業(yè)務沒什么成長空間與想象力了。
不過,漢威科技股價能在短時間內大幅暴漲,市場交易的邏輯是柔性觸覺傳感器產品能夠在人形機器人賽道中大有作為,給予了超高溢價。
02、電子皮膚有潛力
人形機器人中,主要會應用觸覺傳感器(分為柔性、剛性)、視覺傳感器、力矩傳感器以及慣導IMU傳感器等。其價值量與技術壁壘僅次于行星滾柱絲杠,被資本市場極度追捧。
其中,柔性觸覺傳感器系統(tǒng)又被稱為電子皮膚,具有輕薄、柔軟、靈活等特點,能夠感知壓力、溫度、濕度等外界刺激,并將這些刺激轉化為電學信號進行反饋,為人形機器人中重要零部件之一。
當前,電子皮膚還有諸多技術卡點,包括材料端、制造工藝端以及算法端。其中,材料端是最令產業(yè)界困擾,因為該材料需要同時實現壓力、溫度等多模態(tài)感知,并兼具柔韌性、延展性及自修復性,而現有材料折疊壽命與生物相容性尚且無法很好滿足大規(guī)模量產所需。
此外,人形機器人電子皮膚技術路線也沒有完全收斂。目前,技術路線一共有四大類,包括壓阻類、壓電類、電信類、生化類。其中,機器人廠家更多選擇的是壓阻類,因抗噪能力最強,而壓電類與電信類抗干擾能力稍差,主要用于低端、對精準度要求不高的下游應用領域。
正因技術難度與壁壘較高,全球做電子皮膚的企業(yè)并不多。在海外市場,主要就是Tekscan、Pressure Profile Systems、Sensor Products Inc這三家。
在國內市場,技術更加成熟的是漢威科技。它旗下子公司能斯達,選擇的是納米敏感材料體系,儲備了四大技術路線,擁有柔性壓力、壓電、電容、熱敏、溫濕度等7大產品線,累計擁有超100項專利。
值得注意的是,能斯達已經擁有一條年產1000萬支柔性傳感器的超凈印刷線與組裝線??梢?,公司具備一定量產能力,這是其潛在競爭對手——福萊新材、申昊科技、奧迪威等所不具備的。
目前,漢威科技已與國內至少17家機器人廠商有著不同程度的聯系,包括合作、送樣或小批量訂單。另據公司在投資者關系平臺上披露,這些廠商中包括比亞迪、字節(jié)跳動。
因合作保密性等因素,漢威科技并沒有明確披露是否與目前大熱的宇樹、華為、小米等廠商建立合作或訂單關系。但從股權上來看,漢威科技大概率與小米機器人存在潛在合作可能,因為小米產業(yè)基金是能斯達的股東。此外,宇樹背后的大股東也包括小米,那么漢威科技也有一定可能進入了宇樹產業(yè)鏈。
除電子皮膚外,漢威科技還有IMU傳感器,已有產品并出貨,此前客戶主要是軍工企業(yè),精度要求非常高。針對人形機器人,漢威科技將參數調整,降低IMU靈敏度以及制造成本,目前正與廠家溝通,調整好后可能送樣,屬于剛需產品。
要知道,IMU傳感器是為了感知機器人傾斜、旋轉角度變化以及加減速度變化等,并與控制系統(tǒng)聯動,讓機器人保持平穩(wěn)。這一產品在機器人中的價值量大約占2%。
針對六維力矩傳感器,漢威科技有兩種應對方案。一種是通過自身擁有的應變片芯片與一級市場的六維力傳感器公司合作,比如做代銷。另一種是接觸做傳感器的技術專家團隊,可能基于應變片技術優(yōu)勢自己搭建做六維力矩傳感器。目前,公司還未確定采取那種方案去介入該業(yè)務。
總之,漢威科技基于原有傳感器業(yè)務,介入電子皮膚、IMU以及六維力矩傳感器等重要零部件,在技術層面上看是相較于其他國內玩家更具備技術上的優(yōu)勢,未來能夠突圍的概率的比較大的。
03機會與風險并存
目前,人形機器人廠商應用電子皮膚主要集中在手指,未來等技術成熟以及成本下降后,絕大概率會往手臂、腿部、身體軀干、臉部,乃至全身上下去延展。
如此一來,電子皮膚的增量空間是比較大的。除人形機器人外,電子皮膚也應用于可穿戴設備、智能手機、VR/AR設備、醫(yī)療健康、工業(yè)檢測、汽車,乃至AI娃娃等眾多領域。目前以上領域的市場規(guī)模都比較小,主要還是受到技術以及成本方面的限制。
不過,伴隨著技術的成熟和應用場景的拓展,電子皮膚的需求可能會呈現爆發(fā)式增長,驅動因素包括人工智能的加持、材料科學與制造工業(yè)突破以及成本大幅下降等。
據福萊新材調研內容顯示,電子皮膚未來將是一個由數十億美元市場向數百億美元市場過渡的過程。如果能達到的話,這其實比絲杠、減速器、電機等人形機器人零部件市場空間還要大得多。
當然,對于漢威科技而言,傳感器業(yè)務還有較大不確定性。
一方面,人形機器人技術迭代非???,無法確認電子皮膚一定會是機器人最后呈現的終極形態(tài),機器人廠商目前也在嘗試其他替代方案。
另一方面,電子皮膚產品最大的壁壘是敏感材料,現在業(yè)內并沒有形成主流、可以大規(guī)模量產的材料品種,漢威科技使用的納米材料不一定就是終極形態(tài)。
總之,漢威科技要在人形機器人電子皮膚賽道有更大作為,最好是加大研發(fā)力度,在技術突破與儲備上保持行業(yè)領先。
當前,資本市場對于漢威科技有很高期待,PE估值高達158倍,比長盛軸承等標桿性龍頭企業(yè)還要高,也限制了中短期上漲空間,估值動蕩風險比較大。
接下來,更多應該關注技術層面的突破、訂單以及量產落地情況,一旦有超預期事件發(fā)生,漢威科技的爆發(fā)力應該不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