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一個公司在高端產品線和低端產品線之間又推出了一個中端產品,這是不是意味著公司不同 UB 之間產生了內部競爭?正常情況下,這款新產品會蠶食原有產品的生存空間,但是恩智浦的 i.MX RT 跨界處理器卻給出了一個不一樣的答卷,出于商業(yè)機密的考慮,負責人沒有告訴筆者 i.MX RT 系列的具體出貨量,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這個產品系列發(fā)布一年來已經收回了成本,而且建立了一個龐大的生態(tài)系統,合作伙伴達到 2500 家。恩智浦副總裁兼 LPC 和低功耗微控制器產品線總經理于修杰強調,“現在我們的 MCU 和 MPU 都比市場成長率快,i.MX RT 成長更快。另外,DSC 的增長高達 50%?!?/p>
有了如此好的市場發(fā)展,恩智浦也在不斷豐富這個產品線,近期又針對中國市場推出了一系列新產品:
恩智浦微控制器業(yè)務線全球資深產品經理曾勁濤介紹,“我們新推出的跨界處理器有 i.MX RT1050 的增強版 i.MX RT1060,同時 i.MX RT1050 推出了大封裝,可以降低 PC 板的成本,i.MX RT1020 的性價比更高,比 i.MX RT1050 便宜 30%。未來 RT 系列產品會繼續(xù)增加,我們在年底將推出“RT+DSP”芯片,用于語音處理、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硬件加速等應用;“RT+連接”芯片會加上 Wifi、藍牙等;“RT+閃存”將閃存封裝在一個芯片里;以及 RT1010 處理器,比 RT1050 要便宜近一倍?!?/p>
“中國市場對性價比高的 Linux 的處理器有很大需求,因此除了 RT 產品,我們針對中國市場推出全世界性價比最高的一款 Linux 處理器 i.MX 6ULZ,而且是全操作系統的處理器。我們提供整套的 Linux 軟件包,今年馬上推出?!?曾勁濤補充。
高性價比是 i.MX RT 跨界處理器的市場收割“利器”
i.MX RT 系列推出一年就收回成本,合作伙伴達到 2500 家,數量還在不斷增加,而且三個系列齊頭并進增長,這里面秘訣是什么?答案就是高性價比。恩智浦資深副總裁兼微控制器業(yè)務線總經理 Geoff Lees 解釋,“i.MX RT1050 有兩個賣點:第一是性能,遠遠超過競爭對手,去年推出的 1050 比競爭對手現在的產品性能還要高 50%,預計到明年的這個時候性能至少領先他們 2 倍;第二是價格優(yōu)勢,i.MX RT1020 單顆 2.98 美元,i.MX RT1020 單顆 2.18 美元,i.MX RT1060 的單顆售 3.48 美元,i.MX 6ULZ 的單顆售價更是低到了 1.99 美元。”
幾乎所有廠商對中國市場的價格戰(zhàn)都心有余悸,尤其是消費市場,幾乎每一輪的血拼都會讓人垂頭喪氣,這也使得很多手機處理器廠商忍痛割愛,將市場留給了高通和聯發(fā)科的原因。在處理器領域,恩智浦面對多變的市場和激烈的競爭,似乎沒有恐慌,而是利用自己在 MCU 和 MPU 領域的積累開發(fā)出了 i.MX RT 系列這款高性價比的處理器,然而這樣低廉的價格并不是為價格戰(zhàn)而準備的,雖然低價但卻有利潤空間,恩智浦更大的底氣來自技術創(chuàng)新。
?
高性價比到底是如何實現的?估計所有人都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從技術層面,于修杰分析,“RT 系列處理器的優(yōu)勢在于將價格昂貴的 Flash 進行了外置,Flash 非常貴,4MB 需要幾美元,而一個 Quad SPI Flash 在國內大約 0.12-0.15 美元,相差很大。LPC 很多年前就開始做沒有 Flash 的微控制器,并且已經銷售了很多產品。我們幾乎是唯一一家既做 MCU 又做 MPU 的公司。RT 處理器介于 MCU 和 MPU 中間,所以我們把一個 MPU 的產品拿出來,放到 MCU 的殼里去。正因為在 LPC 方面多年的積累,所以當處理器內部沒有 Flash 時,我們知道會面臨什么挑戰(zhàn)?第一,運行內存(RAM)要大,第二是要安全,當客戶把 Flash 外置,一定要能夠加密,而且加密速度要快。我們的突破點是很快把所有東西搬進內存運行,還要有一個安全的執(zhí)行地方,這都有加密。這樣用戶就不需要去考慮要不要有 Flash,Flash 不僅貴,而且要處理很多層,而邏輯制程不需要那么多層。RT 處理器沒有 Flash,所以價格可以做很低。當然 RT 系列內部不是完全沒有存儲器,RT1060 片內有 1MB SRAM,一般其它廠商只有 256K 或者 512K,這在業(yè)界屬于配置最大的片內 SRAM;RT1050 內部配有 512K SRAM,1020 配有 256K SRAM,客戶可以根據需要進行選擇,同時在外部配置合適大小的 Flash。關于低功耗的實現,主要有三點原因:一是采用了 FD-SOI 制造工藝;二是選擇了合適的 IP;三是有理想的架構。比如在 ARM 內核選擇方面,沒選配置最高的 A10、A15,而是選擇了 A7,在功耗和性能之間實現了很好的權衡?!?/p>
從戰(zhàn)略層面,于修杰解釋,“我們的戰(zhàn)略是著重邊緣領域。從處理器到跨界處理器,到控制器,我們把成本和性能比較,更注重成本,低端、低價。我們更重視整個物聯網的邊緣。在邊緣計算領域,對處理器的計算能力有很高的要求,需要更強的計算能力,但客戶不愿意提高成本和功耗,同時對加密要求更高,這是我們現在主要的投資方向。尤其是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應用中,我相信以后邊緣是有很強的本地學習能力。在語音處理方面,RT 處理器有足夠的能力把算法運營在本地,做語音識別,以及一部分 DSP 的功能?!?/p>
?
異構產品的出現,源于公司對創(chuàng)新的大力支持
大公司開展新項目,一般都要立項,規(guī)劃好市場盈利預期,項目組的人才會拿到支持資源。這種方案開發(fā)者會為盈利擔心,害怕做產品不被市場接受團隊被砍掉,公司在看不到既定盈利市場也不會輕易開發(fā)新項目,這似乎是大公司創(chuàng)新的一個癥結。但是我們看到恩智浦開發(fā)了集成 ARM Cortex-A7 和 ARM cortex-M 的雙核處理器,更讓筆者比較吃驚的是這并不是恩智浦的第一款雙核產品,他們在十幾年前就已經開始了雙核開發(fā)合作。
那么,恩智浦在十幾年前為什么做多核產品?有清晰的盈利市場嗎?于修杰解釋,“我們的第一個雙核產品是“M3+M0”,當時市場上并沒有雙核的概念,我們內部認為會有用戶需要這樣的雙核異構產品。于是找 Geoff 申請設計這樣一款產品,并不像有些公司嚴格規(guī)定新產品要有明確的應用,公司允許我們去開發(fā),公司認為這樣可以學到新的東西。因此我們那時候就做 M3+M0,M4+M0 的產品,后來 LPC 很多客戶采用了這種組合產品?,F在干脆將 A 系列和 M 系列內核組合起來,一步步改良有了現在的產品?!?/p>
于修杰先生和 Geoff 有很長的合作經歷,他兩位與另一合作伙伴共同經歷了從恩智浦加入飛思卡爾,當飛思卡爾被恩智浦收購后,三個人又一起回到了恩智浦,始終負責處理器產品。這個三人組合一直對新產品充滿好奇,針對雙核異構處理器做了十幾年嘗試。于修杰先生有些感慨,“正是有這么多年的積累,我們才有膽量將這個產品做出來,讓客戶去用。當時這個想法出來以后唯一的問題就是工藝,后來 FD-SOI 出來以后我們沒有考慮客戶和應用的問題,直接就開始做產品了?!?/p>
i.MX 7ULP 的改進就在于在增加 M4 內核的情況下還極大降低了功耗,差別可以用 Apple Watch 和小米手環(huán)的形容。原因就在于,當系統運行時,運行內核可以根據復雜程度自動在 A7 和 M4 之間切換,復雜的應用由 A7 完成,簡單的應用由 M4 完成,可以在保證運行高速的情況下保證功耗也最低,現在已經開始陸續(xù)應用在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等領域。
以小搏大,讓中低端處理器也能運行人工智能
幾乎所有的處理器廠商都繞不開人工智能這個話題,因為傳統的處理器已經無法滿足人工智能算法和大數據所需要的算力,所以市面上出現了專用 AI 芯片。我們看到傳統廠商在大力進行產品改良,以進入人工智能市場。但是人工智能真的全部需要去云端實現嗎?大家一直在追求云計算、大數據的時候,似乎忽略了這個問題。恩智浦隊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的應用提出了不太相同的看法。
Geoff Lees 解釋,“中國很多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公司以大 GPU、處理器為主。與他們不同,我們不做大的 GPU、圖形處理器、矢量算法,而是走低端產品路線,把經過優(yōu)化的機器學習或深度學習引擎固化,放到現有的產品平臺上來。i.MX 7ULP、8M 這些平臺上會帶有機器學習的內核,再把這些小的核移到已有產品上來?,F在市面上的人工智能第一是在 DSD 功能上,有的采用 GPU 架構,而很多中小型公司在開發(fā)一些 IT,有大核也有小核。我們要把不一樣的、全范圍的 AI,或者機器學習的核、以及大核、小核都有的構架加到已有的微處理器、微控制器的架構上來。該戰(zhàn)略能真正讓客戶把現在的 AI,或者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用到最終的產品上?!?/p>
恩智浦和中國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的支持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與中國的語音公司合作,把他們的操作系統、生態(tài)環(huán)境移植到恩智浦的處理器上,包括 i.MX 7ULP、i.MX 8M、i.MX RT 跨界處理器,甚至更低端的微處理器,并且不局限于單個產品,而是一整套方案。同時,恩智浦也會同中國云端廠商合作,將他們的系統移植到 RT 跨界處理器上。
第二階段,優(yōu)化。與中國的大學、研究機構合作,把他們的研究成果(包括工具、語言算法)移植到恩智浦的產品上來。而且很多經過優(yōu)化的機器學習、人工智能算法都可以運行在比較小的處理器上進行本地處理,它們比沒有優(yōu)化過的算法性能高 10 倍以上。
第三階段是將比較先進的機器學習、網絡算法移植到低端的微控制器上,把中國當地比較便宜的算法移植進來。
中國市場發(fā)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中國的集成電路產業(yè)在飛速發(fā)展,中國市場在半導體領域的地位不言而喻,因此本土化服務能否做好關系到一個公司能否成功。恩智浦自 1986 年進入中國市場,如今在中國已經擁有 7000 名員工,在上海、蘇州設立了設計中心,在天津設立了生產中心,其中蘇州的設計中心有 15 年的歷史,上海的設計中心主要負責 i.MX 應用處理器設計,包括芯片設計、軟件設計和硬件設計。天津的生產部門承載了 90%的 MCU 產品的封裝和測試。i.MX 7ULP 和 i.MX 8M 產品就是有中國團隊研發(fā)的?,F在恩智浦是中國最大的 ARM 微控制器和微處理器的供貨商,是全中國最大的汽車娛樂系統的供貨商。
一個公司是否能有大的發(fā)展,和領導者的決策和心態(tài)有著莫大的關系,從筆者對于修杰先生及團隊成員的采訪中發(fā)現,恩智浦對創(chuàng)新的支持力度很大,而且用寬容的心態(tài)看待產品的市場成敗,用長遠的眼光看待技術和應用的發(fā)展,注重創(chuàng)新本身,而非功利面對市場。他們在十幾年前就開始做多核異構處理器,并應用到了用戶的產品上,到如今面對算力需求龐大的人工智能、深度計算領域,別人可能在慌忙應對,恩智浦卻能游刃有余。這就是中國人說的“胸中有丘壑”,也是很多其它創(chuàng)業(yè)者需要學習的。
與非網原創(chuàng)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